山大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
安全知识
您当前位置: 首页安全教育安全知识 》 正文
2025年6月校园安全小贴士
发布时间:2025-06-20     作者:     点击数:

根据公安机关及校区警务室接处警记录显示,5月20日—6月20日,校区共发生各类案(事)件43起,较5月同期上升48.3%。其中,物品丢失类事件占比超72%,涉及电动自行车、贵重电子设备等高频丢失物品;交通事故同比持平,但仍出现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剐蹭、肇事后逃逸等复杂情形。为进一步筑牢校园安全防线,现结合典型案例与风险特征,总结倡议如下:

一、物品丢失:电动自行车失窃风暴来袭

案件特征:

1.高发场景集中:31起丢失事件中,电动自行车、充电器、手机、电脑占比82%,案发地点集中于宿舍区充电桩、图书馆、地下停车场及食堂周边。

2.时间跨度拉长:部分物品失主在数日甚至一周后才发现丢失,增加寻回难度。

典型案例:

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小A同学将电动自行车充满电后,未及时将充电器收回而是留置在车筐内,期间未加以检查,待9天后再次使用车辆时,发现充电器丢失,损失费用200元。

二、交通事故:逃逸与盲区风险升级

案件特征:

1.涉事主体多元:涉及学生、教工、第三方服务人员、快递员、外卖员等。

2.盲区与违规叠加:75%事故发生在路口转弯、上下坡路段,涉事者普遍存在单手骑行、超速或未佩戴安全头盔等行为。

典型案例:

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小B同学在曦园北门被外卖车辆撞击,肇事者逃逸未留身份信息,伤者因未佩戴安全头盔导致肩部挫伤,后经校园监控查找锁定肇事者。

三、网络诈骗:冒充公检法诈骗需重视

案件特征:

1.技术手段升级:诈骗分子通过AI换脸、伪造警服或模拟公检法办公场景,利用视频通话获取受害人信任,通过诱导下载仿冒官方办案的APP(如“安全监测”“资金审查”类软件),实时操控转账。

2.话术套路迭代:利用学生对司法程序的陌生感和畏惧心理,威胁“不配合将承担法律责任”,阻断受害人向亲友或警方核实的可能性。

典型案例:

6月12日,我校某同学接到一个陌生电话,对方自称是某地公安局民警,以查看银行卡有没有洗钱为由让其配合调查,该同学通过视频电话看到对方身着警服便信以为真,随后按照对方的要求在手机应用商店下载了一款APP并注册账号登陆,在APP内根据对方的指引将资金转移至“安全账户”后发现自己被骗。

四、安全防范倡议

随手收,防盗无忧

充电后立即收回充电器,避免留置车筐为车辆加装U形锁,停放时选择监控覆盖区域。

图书馆、食堂等场所勿用书包占座,手机电脑随身携带,离开座位即收纳。

规范行,骑行无患

电动自行车限速行驶,全程佩戴头盔,禁止单手骑行或看手机通过路口、坡道时减速观察盲区。

若遇剐蹭事故,立即拍照取证并联系校园警务室0532-58630110,警惕肇事逃逸。

主动核,反诈无虞

公检法机关不会通过视频办案、索要转账或下载不明APP凡要求操作“安全账户”“资金审查”者,均为诈骗!

接到可疑电话立即挂断,主动拨打110或校园警务室电话0532-58630110核实,切勿独自应对。

安全无小事,防范靠大家!请师生们提高警惕,共建平安校园!


党工委保卫部(安全管理处)

党工委学生工作部(学生工作处、武装部)

版权所有 © 山东大学 地址:中国山东省青岛市即墨滨海路72号 邮编:266237
E-mail:qdxqbwc@sdu.edu.c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