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大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
警示案例
您当前位置: 首页安全教育警示案例 》 正文
大学生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安全指南
发布时间:2025-07-03     作者:     点击数:

近年来,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持续多发,诈骗分子利用现代通信网络技术实施远程精准诈骗,手段不断变化,让人防不胜防。特别是青年学生求知欲强,接受新鲜事物快,但社会阅历不足,考虑问题相对单纯,对诈骗手法辨别意识不强,疏于防范,很容易成为诈骗分子诈骗的对象。同时,诈骗分子打着“高薪兼职”“勤工俭学”等名义,诱导学生参与租售“两卡”(电话卡和银行卡)、非法引流等帮助诈骗犯罪的违法犯罪行为,成为电诈“工具人”,应引起广大学生特别是新入校学生的高度警惕。

以下是针对大学生群体常见的十种网络诈骗手段及常见的电诈“工具人”行为汇总,旨在提高广大学生的防范能力,提升遵纪守法意识,守好自己的“钱袋子”,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学习生活环境。

一、刷单返利诈骗

【手段解析】诈骗分子会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发布兼职广告,打着“足不出户、高额佣金”的旗号,或是以色情内容、免费礼物为诱饵拉人建群。等受害者入群后,会让他们完成刷单、关注点赞等任务,并发放小额佣金,获取受害者信任。随后他们会以“充值越多、返利越多”为由引诱受害者加大资金投入,或以“任务未完成、操作异常”等借口拒不返还资金,直至受害人发觉被骗。

【典型案例】2023年3月,大学生曹某被人拉入一微信群,发现群内有人发红包就抢了几个红包。随后,群里有人发链接诱导其下载APP,声称进入高级群可获取更大收益。加入所谓高级群后,曹某发现群内成员都在发收款到账截图,便在群管理员诱导下开始刷单。曹某连续做完多单任务领取佣金后,全部提现至银行卡中,正当其想继续做任务赚钱时,群管理员称其将做的任务是组合单,必须完成4单才能提现。曹某按照要求陆续加大投入后,群管理员以“操作失误”“账号被冻结”等为借口,诱骗其向指定账户累计转账42万元。因返现迟迟不到账,曹某遂发现被骗。

【警方提醒】“刷单、刷信誉”本身就是违法行为,并非正当兼职。不要被蝇头小利诱惑,所有刷单(或披着做任务的“外衣”,实则还是刷单、刷信誉行为)都是诈骗!

二、虚假购物、服务类诈骗

【手段解析】诈骗分子通过微信群、朋友圈、网购平台、短视频平台或其他网站发布低价打折、海外代购、0元购物等虚假广告,以及提供代写论文、私家侦探、跟踪定位等特殊服务广告。在与受害人取得联系后,诈骗分子便诱导其通过微信、QQ或其他社交软件添加好友进行商议,进而以私下交易可节约手续费或更方便为由,要求私下转账。受害人付款后,诈骗分子再以缴纳关税、定金、交易税、手续费等为由,诱骗其继续转账汇款,最后将其拉黑。

【典型案例】学生林某被陌生网友拉入QQ群,诈骗分子称参加拼单购物能获得特大优惠,拼单不成功会退款。随后,林某拼单没有成功,诈骗分子就让林某下载了一款软件进行退款,并以林某的支付宝曾被冻结有风险为由,让林某从其母亲账号转钱到指定账户,并告知林某指定账户收到款后会全额退款。林某信以为真,导致被骗数万元。

【警方提醒】通过社交网络平台交易时,一定要详细了解商家真实信息,多方面综合评估,交易时要有第三方做担保。一定要选择正规的购物、服务平台,对异常低价的商品提高警惕,不要相信所谓的论文代写、私家侦探、提供定位等服务信息。

三、网络游戏类诈骗

【手段解析】诈骗分子在社交、游戏平台发布买卖网络游戏账号、道具、点卡的广告,以及免费、低价获取游戏道具、参加抽奖活动等相关信息。与受害人取得联系后,诈骗分子以私下交易更便宜、更方便为由,诱导其绕过正规平台进行私下交易,或诱骗受害人参加抽奖活动,再以操作失误、等级不够等理由,要求其支付“注册费”“解冻费”“会员费”,得手后便将受害人拉黑。

【典型案例】学生王某拥有某游戏的账号,有诈骗分子添加其QQ询问是否愿意卖出该游戏账号,诈骗分子的报价超出王某的预期,王某当即表示同意。于是,诈骗分子通过QQ发给王某一陌生网址,要求其在该网站平台进行交易。随后诈骗分子以王某操作失误导致账号被冻结为由,要求王某向私人账户转账以解冻资金。王某信以为真,被诈骗2000元。

【警方提醒】诈骗分子会以低价充值、高价回收、免费福利等引诱受害人点击虚假链接进行诈骗。买卖游戏账号、道具请通过正规网站平台操作,私下交易均存在被骗风险。

四、冒充电商物流客服类诈骗

【手段解析】诈骗分子通过非法途径获取受害人购物信息后,冒充电商平台或物流快递客服,谎称受害人网购商品出现质量问题、快递丢失需要理赔或因商品违规被下架需重新激活店铺等,诱导受害人提供银行卡和手机验证码等信息,并通过共享屏幕或下载APP等方式逃避正规平台监管,从而诱骗受害人转账汇款。

【典型案例】学生杜某接到自称某网店客服的电话,称杜某前几日购买的物品有质量问题,现需向杜某进行退款理赔。杜某信以为真,在诈骗分子诱导下下载了一款APP,通过该APP打开手机屏幕共享功能并按照指示进行操作。随后,杜某收到银行卡被转款2万元的短信才发现被骗。

【警方提醒】接到自称是电商、物流客服电话时,务必到官方平台核实。正规网络商家退货退款无需事前支付费用,切勿点击陌生人提供的网址链接,切勿随意填写银行卡密码、短信验证码,更不要按照对方指示打开屏幕共享功能。

五、冒充熟人类诈骗

【手段解析】诈骗分子利用受害人熟人的照片、姓名包装社交账号,通过添加受害人为好友或将其拉入微信聊天群等方式,对其嘘寒问暖表示关心,或模仿老师、亲友等语气发出指令,从而骗取受害人信任,再以有事不方便出面、接电话为由,谎称已先将某款项转至受害人账户,要求其代为向他人转账。为蒙骗受害人,诈骗分子还会发送伪造的转账成功截图,但实际上其未进行任何转账操作。随后,诈骗分子以时间紧迫等借口不断催促受害人尽快向指定账户转账,从而骗取钱财。

【典型案例】学生小李收到微博私信,对方和小李朋友用了完全一样的头像和风格相仿的昵称,小李以为是朋友的小号没再多问。对方称在亚马逊平台买了个包,但现在手机坏了没法结清尾款,若不及时支付则会取消订单,想让小李帮忙先垫付,同时对方发来支付宝转账截图称已经先给同学转账了,但因为银行问题到账会有延迟。随后小李通过对方提供的网页链接联系到平台的客服,客服称订单付款即将到期,要小李立刻转账。小李付款后给朋友打电话谈论这件事时发现被骗,损失6000元。

【警方提醒】如遇到自称朋友添加好友或被拉入陌生群聊时,一定要多方确认对方身份!凡是接到自称熟人要求转账的信息时,务必通过电话或当面核实确认,在核实确认之前切勿转账!

六、冒充公检法类诈骗

【手段解析】诈骗分子冒充公检法机关、政府部门等工作人员,通过电话、微信、QQ等与受害人取得联系,以受害人涉嫌洗钱、非法出入境、快递藏毒、护照有问题等为由进行威胁、恐吓,要求配合调查并严格保密,同时向受害人出示逮捕证、通缉令、财产冻结书等虚假法律文书,以增加可信度。为阻断受害人与外界联系,诈骗分子通常要求其到宾馆等封闭空间配合工作,诱骗其将所有资金转移至所谓“安全账户”,从而实施诈骗。

【典型案例】大三学生小王接到一个自称是公安局民警的电话,对方准确说出了他的姓名、身份证号等信息,称他涉嫌参与一起重大洗钱案件,要求他将名下所有资金转到“安全账户”进行调查,否则将对他采取强制措施。小王被吓得不知所措,在对方的诱导下,分几次将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共计2万余元转到了指定账户,事后才发现被骗。

【警方提醒】如遇自称公检法人员主动联系,应及时与当地相关部门进行核实。公检法机关工作人员不会通过微信、QQ等形式发送逮捕证等文书,没有“安全账户”,凡是要求转账进行资金核查的都是诈骗!

七、机票“退改签”类诈骗

【手段解析】诈骗分子假冒航空公司客服,发送退改签通知,引导受害者加QQ等即时聊天工具,私下通联,并通过诈骗链接让受害者填写银行卡号、密码、验证码等信息,非法获取受害者信息后,盗刷银行卡。

【典型案例】大学生孙某购买机票计划返校,随后收到一条短信称其预订航班因机械故障取消,可按信息内提供的方式联系客服办理退改签并补偿300元。孙某联系所谓客服后,按对方要求加了QQ好友。“客服”发送诈骗链接让孙某填写银行卡信息及验证码用于退款,孙某操作后,卡内2800元被盗转,再联系时已被拉黑。

【警方提醒】核实真伪第一时间通过所属航空公司官方购票程序或电话、网站进行确认。警惕链接不点击任何非官方链接,尤其是下载即时聊天软件、会议类软件的链接。拒绝透露提及个人隐私、银行卡信息的要提高警惕,切勿开启“屏幕共享”功能,谨防透露个人信息。

八、网络交友类诈骗

【手段解析诈骗分子通过在交友网站上打造优秀人设,与受害人建立联系,用照片和预先设计好的虚假身份骗取受害人信任,长期经营与其建立的恋爱关系,随后以遭遇变故急需用钱、项目资金周转困难等为由向受害人索要钱财,并根据其财力情况不断变换理由提出转账要求,直至受害人发觉被骗。

【典型案例】某大学生小傅,1月中旬在网上结交了一名游戏主播,陪聊陪玩之后,双方很快发展成恋人关系,之后主播提出的任何要求小傅都尽量满足,从1月中旬起至2月底,小傅总共向主播刷礼物转账了30多万元。可令小傅万万没想到的是,自己那娇俏可人的“女神”,身份、照片居然都是假的。

【警方提醒】网络交友需谨慎,虚拟世界难辨真。在涉及钱财问题时,不要轻信征婚交友对象的任何借口、说辞!

九、网络贷款类诈骗

【手段解析】诈骗分子通过网站、电话、短信、社交平台等渠道发布“低息贷款”“快速到账”等信息,诱骗受害人前往咨询。甚至冒充银行、金融公司工作人员联系受害人,谎称可以“无抵押”“免征信”“快速放贷”等,引诱受害人下载虚假贷款APP或登录虚假网站,再以收取“手续费”“保证金”“代办费”等为由,诱骗受害人转账汇款。诈骗分子还常以“刷流水验资”为由,诱骗受害人将其银行卡寄出,用于转移涉案资金。

【典型案例】樊某接到自称某金融客服来电,询问是否有贷款需求,樊某正好需要资金周转,便添加了对方企业微信好友,并根据对方发送的链接下载了一款名为“XX金融”的APP,在APP上申请贷款后,对方以交会员费、解冻金、证明还款能力等为由要求其转账。樊某向对方转账13.7万元后,对方仍称贷款条件不满足不能放贷,随后便失去联系。樊某发现下载的贷款APP也已无法登陆,才觉察被骗。

【警方提醒】如有贷款需求,建议通过正规渠道办理。正规机构在放款前不会收取任何费用!不要轻信网络贷款广告,凡是要求在放款前先交会员费、保证金等费用或要求转账刷流水的都是诈骗!

十、助学金、奖学金诈骗

【手段解析】诈骗分子冒充学校、教育部门工作人员,以“发放助学金”“学费减免”等为由,要求受害人提供银行卡信息或支付“手续费”“激活费”,最后制造紧迫感,谎称“名额有限”“逾期作废”,利用受害人紧张心理,逼迫其快速操作。

【典型案例】张同学是一名大二学生,平时学习刻苦,成绩优异。某日他收到一封自称来自“学校教务处”的电子邮件,邮件中称因其上学期表现突出,将获得一笔3000元的奖学金。邮件附有一个链接,要求张同学点击后填写个人信息和银行账户以便发放奖学金。张同学信以为真,立即点击链接,并按要求填写了相关信息。不久后,他收到了一条来自“银行”的短信,提示其账户已入账3000元,但需先支付100元的手续费才能解锁使用。张同学没多想,便按照短信提示向指定账户转账了100元。然而,当他再次查看银行账户时,却发现那笔所谓的奖学金并未到账,反而自己卡内余额被转走了3000元,这才发现自己被骗。

【警方提醒】遇到涉及“奖金发放”“退费补贴”等信息,务必通过正规渠道进行核实,如工作单位、社区服务窗口、学校老师等,而不是轻信群消息。不点击、不转账、不透露验证码!

版权所有 © 山东大学 地址:中国山东省青岛市即墨滨海路72号 邮编:266237
E-mail:qdxqbwc@sdu.edu.c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