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据公安机关及校区警务室接处警记录显示,6月20日—8月20日,校区共发生各类案(事)件68起。其中,物品丢失类51起,占总事件数的75%,涉及电动自行车、贵重电子设备等高频丢失物品;交通事故同占总事件数10.3%,主要是电动车发生剐蹭、电动车撞路障以及护栏等情形。求助以及其他事件9起,占总事件数14.7%,为进一步筑牢校园安全防线,现结合典型案例与风险特征,总结倡议如下:
一、物品丢失:高频丢失需谨慎
案件特征:
1.区域集中:51起丢失事件中,电动车丢失多发生于宿舍区、教学楼停车点、手机、电脑等电子设备在图书馆、食堂占座时被盗频发。
2.多因疏忽:大多数物品丢失是由于当事人防范意识薄弱,比如电动车不上锁、电子设备随意放置后离开等疏忽行为导致。
典型案例:
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小A同学将手机放在图书馆,人走后未能第一时间检查物品,待想起时回去发现手机已不在原先位置,导致在图书馆丢失手机。
二、交通事故:歪道盲区需留意
案件特征:
1.学生群体高发:学生群体占事件总量的80%以上。常见场景包括图书馆、教室、食堂和宿舍区。
2.行为疏忽显著:超速行驶、分心驾驶(如骑行中使用手机)、违规变道及对路障设置不熟悉等。
典型案例:
计算机学院小B同学通过宿舍区弯道超速骑行电动车,途中因操作不当撞上路边护栏。
三、网络安全:文明上网,谨防陷阱
案件特征:
1.手段隐蔽性强:多通过虚拟网络平台实施,骗子隐藏真实身份,利用虚假信息(如伪造证件、伪装身份)博取信任,作案过程难追踪。常借助钓鱼链接、恶意软件等技术手段,窃取个人信息或诱导转账,受害者不易察觉
2.类型多样化且翻新快:涵盖刷单返利、虚假购物、冒充客服退款、杀猪盘、贷款诈骗、中奖诈骗等多种类型,且会根据社会热点(如节日活动)不断更新话术和套路。
典型案例:
7月上旬,某校某同学在微信群看到“动动手指、日赚百元”的兼职广告。添加“派单员”后,被诱导下载非官方APP进行“点赞关注”任务,初期获得小额返利(5-20元)。随后被诱导进行“大额联单任务”,需垫付资金购买虚拟商品(如游戏点券)。学生连续转账 8000元 后,对方以“任务未完成”“系统故障”等理由拒绝返款和退还本金,并将其拉黑。
四、安全防范倡议
随手收纳,远离盗患
充电后立即收回充电器,避免留置车筐,为车辆加装U形锁,停放时选择监控覆盖区域。
在公共场所(如图书馆、食堂),不要将书包、手机等离身。
规范骑行,平安相伴
电动自行车限速慢行,全程佩戴头盔;禁止单手骑行或使用手机,途经路口、坡道需减速观察盲区。
若遇剐蹭事故,立即拍照取证并联系校园警务室0532-58630110,警惕肇事逃逸。
主动核验,识破骗局
接到陌生电话、短信或网络消息时,不要轻信对方身份,尤其是涉及转账、借钱、中奖等内容,对自称“客服”“公检法”“领导”的人,可通过官方渠道二次核实,切勿直接按照对方要求操作。
接到可疑电话即刻挂断,主动拨打110报警电话或校园警务室0532-58630110进行核实,切勿独自应对!
党工委保卫部(安全管理处)
党工委学生工作部(学生工作处、武装部)